“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。”4月14日上午,在语文教研组长吴桂林老师的组织安排下,沈旭老师和范晓月老师就《望岳》一课开展同课异构的活动,全体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。作为“新苗杯”的初赛,两位老师认真准备,自主独立完成备课,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设计为语文组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。

沈旭老师设置了“造景之旅”这一情境,通过任务的设置,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拍摄诗中的景色。学生通过欣赏泰山的远景、中景、近景、特写和全景,以此完成诗歌内容的梳理。接着她让学生通过朗读设计,体会杜甫当时当地借景抒发的豪情壮志。最后,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,沈旭老师引入了《登高》,通过两首诗的比较,进一步理解了杜甫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更济天下”的理想。整节课热情激越,设计有梯度,教学内容环环相扣,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
范晓月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,介绍了杜甫辗转过的地方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接着整堂课以“望”为切入点,探究了望之视角,望之表现手法,并在锤词炼句中品味望之情感哲思。不同于沈旭老师引入的《登高》,范晓月老师则用了李白的《渡荆门送别》与《望岳》做比较阅读,让我们体会到了青年诗人外出追求梦想的远大志向。教学紧扣重点,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,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品析,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。

短文长教,特别是以一古诗为内容的短文长教,尤能锻炼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。沈旭、范晓月两位年轻教师,同课异构,各有千秋,然又殊途同归。课后老师们就这两堂课展开热烈评议,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,

沈旭老师的课采用“学习任务单”,以“赏景”“游景”“对话”三个活动任务层层推进,以摄影设计、朗读设计、对比阅读为载体,由浅入深学习诗歌。上课激情饱满,感染力强,设计问题结合情境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范晓月老师导入设计新颖自然、富有吸引力,诗歌文本解读细致。从关键词“割”和“钟”,抓住写作角度和特点进行文本分析,落到实处。层层推进,诵读、品析、知人论事及对比阅读,方法多样,古色古香,贴近学情,彰显文体特质,令人眼前一亮。

听课老师们既肯定了两位年轻教师上课中的长处,也中肯地提出了意见。

沈旭老师的课美中不足的是过于追求全面,聚焦不够,结尾段教学,处置略显不足。范晓月老师还有点小紧张,状态不够放松,教师的带动性不强,语调可能比较平淡,以后还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。

相同的课题,不同的表现方式;一样的目的,别样的场面。同课异构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,是思想的火花碰撞,也是灵感的集中展现。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。”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,离不开整个集体的研讨、分享。对教师而言,好课多磨,只有教研不止,我们方能阔步前行。